AI 生成代码:软件供应链的潜在灾难与形式化验证的救赎

2025-05-08 17:51

8.jpg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AI 生成代码已如燎原之火,迅速在软件开发领域蔓延。据 Gartner 预测,未来四年内,75% 的企业软件工程师都将使用 AI 编码助手。这一技术的崛起,看似为软件开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效率提升,能够快速生成代码片段、提供编程思路,让开发者从繁琐的基础代码编写中解脱出来。但在这看似繁荣的背后,却暗藏着巨大的危机,AI 生成的代码极有可能成为软件供应链的一场灾难。

AI 生成代码的训练数据多源自互联网上的开源代码库。这些代码库虽为训练提供了丰富素材,却也藏污纳垢,存在大量漏洞、受版权保护的代码以及带有严格许可限制的代码。以知名代码漏洞事件为例,某开源项目中的一个关键组件存在安全漏洞,而这个组件被广泛应用于众多软件中。当基于包含该漏洞组件代码训练的 AI 生成代码时,就如同埋下了一颗颗定时炸弹,可能将这一漏洞引入到新开发的软件里,使软件面临诸如数据泄露、系统崩溃等安全风险。而且,AI 生成代码缺乏对业务上下文和特定需求的深入理解。在实际软件开发中,业务逻辑往往复杂且独特,AI 生成的代码可能在某些情况下不符合实际业务场景,导致软件功能出现偏差,无法满足用户需求。
从软件供应链的角度来看,其涵盖了从代码编写、组装、开发到部署的全过程,涉及专有代码、开源代码、API、云服务以及将软件交付给最终用户的基础设施等各个环节。如今,AI 生成代码已成为软件供应链中的新成员,但因其潜在风险,若不加以有效管控,极有可能打破原有的安全平衡。比如在一些对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极高的行业,如医疗、金融、航空航天等,软件一旦出现问题,后果不堪设想。在医疗领域,若用于医疗设备控制或医疗数据管理的软件因 AI 生成代码的漏洞而出现故障,可能会危及患者生命;在金融行业,软件漏洞可能导致巨额资金损失和客户信息泄露;在航空航天领域,飞行控制系统软件出现问题则可能引发严重的飞行事故。
面对 AI 生成代码带来的诸多风险,形式化验证这一基于数学的技术或许能成为拯救软件供应链的关键。形式化验证主要包括定理证明、模型检验和抽象解释等方法。定理证明是先对系统及其性质进行抽取,表示成基于某种逻辑的命题、谓词、定理,在验证者的引导下,不断地对公理、已证明的定理施加推理规则,产生新的定理,直到推导出表达系统性质的公式,从而证明设计的系统满足该性质,其具有强大的逻辑表达能力,可以验证几乎所有的系统行为特性,能处理无限的状态空间。模型检验是通过对目标系统建立一个有限的模型,并在模型发生改变时,检测希望满足的性质,例如安全性和活性在该模型中是否成立、稳定,其自动化程度较高,并且当系统不满足给定的性质时,可以给出反例,方便设计人员找出设计错误,不过存在状态空间爆炸问题。抽象解释则是在处理复杂的计算问题或模型的过程中通过对问题进行近似抽象,取出其中的关键部分进行分析,从而减少问题的复杂程度,再综合其他的形式化方法来解决问题。
AI 生成代码的场景中,形式化验证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在生成代码之前,通过形式化方法对需求进行精确规范,明确代码需要实现的功能和满足的性质。然后,在 AI 生成代码之后,利用定理证明和模型检验等手段,对生成的代码进行验证,检查其是否符合预先设定的规范。若代码不符合规范,形式化验证能够指出具体问题所在,帮助开发者进行修正。有研究提出了将生成式 AI 与形式化验证相结合的方法 ——Genefication。它先利用生成式 AI 起草代码或规范,随后运用形式化验证严格确保设计满足关键的安全和正确性属性,将 AI 的高效与形式化方法的可靠性相融合。还有一种名为 Clover(闭环可验证代码生成)的模式,它通过检查代码、文档字符串和注释之间的一致性,来强制执行 AI 生成代码的正确性。Clover 的核心是一个检查器,使用形式验证工具和大型语言模型的新颖集成,在代码、文档字符串和形式注释之间执行一致性检查,从而降低 AI 生成代码出现错误的风险。
AI 生成代码虽然为软件开发带来了效率提升,但也给软件供应链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堪称一场潜在的灾难。而形式化验证作为一种强大的技术手段,有望通过对 AI 生成代码的规范和验证,为软件供应链筑起一道坚实的安全防线,帮助开发者在享受 AI 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有效规避其带来的风险,确保软件的质量和安全性。在未来的软件开发中,将 AI 技术与形式化验证深度融合,或许是保障软件供应链安全、可靠的必由之路。
浙江望安科技有限公司是以“形式化验证”和“安全认证”为核心的安全服务及产品提供商。公司致力于为国家重大项目、关键系统及行业企业提供安全保障。业务覆盖航空航天、国防、轨道交通、区块链、物联网、工业控制、芯片设计、操作系统、数据库等重大行业。